顶部右侧
顶部左侧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医学科普 > 正文

常用医学科普,常用医学科普知识

cysgjj 发布于2024-04-14 15:00:12 医学科普 41 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常用医学科普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常用医学科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科普作品有哪些?
  2. 临床医学科普一般能补考几次?
  3. 医疗刊和科普刊的区别?
  4. 哪些科普书籍值得推荐呢?
  5. 中医认识的“发物”是什么?

科普作品哪些

科普作品按照其所介绍学科知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。比如物理学科普(如《时间简史》)、医学科普、生物学科普、 数学科普(如《拓扑学奇趣》)等等。折叠按照阅读对象的受教育程度,也可分为儿童科普、中学生科普、成人科普等等。折叠按照科普作品的内容深浅可分为常识性科普、 通俗性科普(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)、专业性科普(如克莱因《数学:确定性的丧失》)。折叠按照科普作品的叙述风格可分为传记型科普(如《我的大脑敞开了》)、 故事性科普(如《物理学奇遇记》)、探索型科普、纪实型科普、历史型科普(《古今数学思想》)、学习型科普, 百科型科普(如《十万个为什么》)等等。

临床医学科普一般能补考几次?

补考机会只有一次,也就是你期末考试挂科了,那么开学初,学校就会组织补考,如果补考通过,那么该学科的分数就是60分。如果补考没通过,那么只能参加重修,重修后,是和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一起参加考试,很尴尬,基本上重修就是大二大三时,一年一次,重修考过,实际分数计算,而不是补考的60分计算。

常用医学科普,常用医学科普知识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如果大二大三重修都没通过,那么就只好大四参加清考。不过有的学校没有清考了。重修和清考,大部分学校都是要收费的,基本上一个学分是60-80元,因为你占用了教学***。现在很多高校取消清考了,有的学位课挂科超过6门或者4级没过或者学位课绩点太低,也不会发放学位证。

医疗刊和科普刊的区别?

期刊影响

  核心期刊也分为国际核心和国内核心,国际核心有sci、ssci、ei等,国内核心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期刊目录,还有南京大学的cssci,称南大核心或者c刊,也还有统计源期刊称为科技核心,国际核心比国内核心难度要大一些,权威也要高一些,这两类核心的发表难度和权威性显著高于普刊。

常用医学科普,常用医学科普知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普刊有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,并且具有双刊号,能在新闻出版总署查到的,影响力相对较低。

哪些科普书籍值得推荐呢?

可以看看吴军的书哦,当小说看就好啦:《数学之美》、《浪潮之巅》、《文明之光》、《大学之路》、《态度》、《全球科技通史》、《见识》、《硅谷之谜》、《智能时代》、《格局》、《信息传》、《吴军数学通识讲义》、《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》、《具体生活》、《给孩子的科技史》、《计算之魂》

谢谢邀请。

常用医学科普,常用医学科普知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说到科普书籍,最近正好和孩子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书籍。相信很多家长都被孩子问过这样的问题:妈妈,我为什么要放屁?妈妈,我吃的东西到哪里去了?……这些听起来有些可笑又有些可爱的问题,我们该怎样回答呢?下面这本书可以告诉你:这本书的名字叫《探寻身体的秘密》。

书中是主人公小象布克和博士老师坐飞船探寻身体的过程,以问答方式贯穿全书,配以插画师形象可爱的插画,形象生动地呈现出了身体的秘密。

全书共分为三个单元。分别是:吃进肚子食物都跑哪里去了?身体为什么这么做?身体是怎么感知世界的?

首站,飞船进入的是食物消化的第一站——嘴巴。在这里,你会看见32颗牙齿,它们有不同的名称和作用,而且它们还会分工合作呢。接着,穿过喉咙,进入食道,来到消化的第二站——胃。原来胃是通过蠕动,再加上胃酸和蛋白酶的帮忙来消化食物的。然后,通过帮助身体吸收营养的小肠,随着食物残渣就来到了大肠,就明白了食物从入口到变成粑粑的整个过程。其中,你还会认识一种攻击食物的导弹“消化酶”。这整个过程,让我这个80后想起了小学时学的一篇课文,叫做《豆瓣的旅行》。

第二单元中,你会知道有些运动虽然看不见,但对我们人体至关重要,会感受到身体器官的强大。轻松的一呼一吸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;一个和自己拳头差不多大的心脏是全身最强大的肌肉,因为它每年要跳动3600多万次,却从不觉得累;撒尿和放屁都是在排泄体内的垃圾;还有关于做梦的猜想呢。

最后一个单元讲得是身体是怎么感知世界的?从中你会知道,人为什么能看得见,听得到,为什么能尝到味道,能闻到气味,还能[_a***_]到疼。我们所认为的简单的感官,其实是个复杂的运行过程,它需要身体不同部位的相互合作,才能够完成。例如我们的眼睛,光线首先进入瞳孔,然后穿过玻璃体,到达视网膜。视网膜产生电信号,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,大脑经过“计算”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面。是不是很神奇呢?

你好。我是庸碌君。

科普类的书籍推荐,一般看科普类书籍都是对某一领域有热情,好奇,才会去看科普类的书籍。因为科普类的书籍实在是很多,并且某一学科的流行科普类书籍,大多不会坑到哪里。

以下是各学科的科普类书籍推荐:

1.物理:这个学科的科普类实在是太多了

《费恩曼物理学讲义》

豆瓣评分:9.5

《尼尔斯-玻尔集》(量子物理)

不学物理看完瑟瑟发抖。

2.数学类:《普林斯顿数学指南》

豆瓣评分:9.5

人类未解之谜》、《主宰人类情绪的神秘物质》、《海底两万里》、《神奇的妙世界》、《温度的百变魔法》、《惊天“波舞”》、《谁在说谎——悖论“怪圈”》、《如梦似幻的第六态物质》。

就我看过的比较好的给大家推荐几本呀

这一类是与《时间简史》类似的物理类科普读物,如果是读完了《时间简史》对物理学有更浓的兴趣了,可以去看一下这几本哦。

是同一个人出的一系列简史类书籍。是最近特别火的一个系列。我拜读过其中的《人类简史》和《未来简史》。不同于一般简史的枯燥,她属于那种让我手不释卷的类型。作者观点深刻,对当今时代看的及其透彻。与其说是史书,更像是哲学。

中医认识的“发物”是什么?

中医的辩症施治理论没错,中药的取材于天然也没错,错的是咱从不去追究科学根本。举个例子,上火是啥?最后竟是西医发现的——缺乏维生素B2。有人赞扬中医是哲学或超科学我倒同意,中医好凭经验,好臆测,能用阴阳五行解释整个机体和宇宙,只似乎太先进性了些。中国医学的价值不容否认,但对如何解决疾病治疗更应重视,别总是阴阳虚实地讲玄学,结果是药吃不好,也吃不坏,如同碰运气。

关于发物,我认为如同上火理论一样,还是等西医的临床试验吧?你问中医,完全是经验之谈太不靠谱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常用医学科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常用医学科普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。
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www.dprpw.com/post/11194.html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随机图文
    此处不必修改,程序自动调用!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