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右侧
顶部左侧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医学科普 > 正文

茯苓的医学科普,茯苓的医药作用

cysgjj 发布于2024-07-02 05:18:42 医学科普 42 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茯苓医学科普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茯苓的医学科普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怎么去除体内的湿气,祛湿气的方法有哪些?
  2. 如何减少脾湿?

怎么去除体内的湿气,祛湿气的方法哪些

需要祛湿的人:

1、眼皮容易月中、出汗少、皮肤较厚、肤色暗、头沉没有精神的人群。

茯苓的医学科普,茯苓的医药作用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、睡不醒,每天睡再多,还是觉得很困,睡觉流口水的人群。

3、起床之后如厕,大便溏稀不成形,或者隔三差五便迷的人群。

需要祛湿时间

茯苓的医学科普,茯苓的医药作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长夏,一般指的是夏末秋初之时,或指夏季中高温、多雨、潮湿的特殊时段,空气中湿度大。

主要是因为夏季闷热潮湿,阴雨连绵,更容易感受湿邪。此外,因夏季饮食注意,过度进食生冷或误食发霉变质的食物损伤脾胃也会导致湿邪内生。

祛湿方法:

茯苓的医学科普,茯苓的医药作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1、适量运动

适当的运动帮助我们燃烧身体脂肪,醋进体内代谢,还能够排湿去寒,醋进身体运动,让身体动起来,加速湿气的排出。

身体湿气自测表:你体内有湿气吗?

1、头皮屑多,头部出油多,脱发

2、耳内湿(耳禅湿)

3、眼皮下沉有眼袋

4、面部长斑冒痘,面色晦暗发黄出油

5、舌苔厚重且黏腻,舌头边缘有齿痕

6、口臭,睡觉流口水,打呼噜

7、起床后昏沉、疲倦、乏力、嗜睡

8、早起恶心干,痰多嗓子不利

9、慢性咽炎

临床上很多身体臃肿肥胖的人,容易出现胸闷,咳嗽,咳痰,胃腹胀闷,大便粘滞,排便不畅等表现,多数是以阳虚体质为本,脾胃亏虚而导致的痰湿湿热兼杂。

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,导滞痰湿水湿内停,阻碍脾胃,胃肠之间水湿停滞,阻滞经络皮肤,容易导致皮肤油腻、四肢困肿、浮肿等症状

治疗的重点,在以温阳健脾胃为基础,并配理气化痰祛湿的药物,兼有有湿热的可配合清热利湿。

最关键的是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阳气的恢复,使脾胃功能运化恢复正常,有利于痰湿水湿的代谢,也有利于湿热邪气的清除。

我一般推崇用五苓散、陈夏六君子汤以治疗阳气脾胃为主,配合二陈汤平胃散化痰祛湿,适当的配伍车前子、泽泻等清热利湿的药物。

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。更多中医科普,点头像关注郑医生,有疑问可以私信……

想要祛除体内的湿气最好是通过药物、饮食和生活习惯;另外也可以通过中医理疗,例如拔罐,艾灸等。可以找中医大夫通过辨证论治后,通过中药进行调理。另外饮食上忌食肥腻厚味、多吃新鲜水果蔬菜。生活上注意休息、多参加户外有氧运动。

如何减少脾湿?

用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”祛湿效若桴鼓,屡用屡验。

 组成:茯苓40克 桂枝20克 白术20克、炙甘草20克.(一天的量)

  水煎服一日一剂,一次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。

       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。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,有阴有阳,有升有降,有浮有 沉,有补有泄,可谓天衣无缝也。安全无副作用

老中医王圣尉提供

1科学运动排湿:

1)传统***:八段锦、太极拳、五禽戏等;

2)有氧运动:快走、慢跑等

2中药排湿:健脾丸;

3针灸排湿:丰隆穴、委中穴、太白穴、公孙穴、三阴交穴;

4推拿排湿:脾经、肾经、肝经;

5艾灸排湿:丰隆穴、委中穴、太白穴、公孙穴、三阴交穴;

出现这些情况,要考虑的方法重点通过健脾祛湿的方法,补泻兼施,通过健脾胃达到祛湿的目的,另一方面也通过健脾胃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,达到补益身体,补益气血的目的。

如果滥用滋补,反而会出现胃胀上火、舌苔厚腻、苔黄燥热的现象,而大部分的健脾为主助运化的药物,并不会出现这类的反应。

常用的中药比如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神曲、白豆蔻、木香、砂仁等。

通过饮食运动的调节也非常重要,适当的保持饥饿感,有助于调动脾胃的功能,通过有规律的运动增加身体能量的消耗,有增强脾胃的功能。

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。更多中医科普,点头像关注郑医生,有疑问可以私信……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茯苓的医学科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茯苓的医学科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。
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www.dprpw.com/post/23958.html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随机图文
    此处不必修改,程序自动调用!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