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右侧
顶部左侧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医学科普 > 正文

医学科普曾老师,曾医生的科普

cysgjj 发布于2024-08-13 08:08:09 医学科普 44 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医学科普老师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医学科普曾老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扁平足的发病率为什么越来越高?
  2. 结肠息肉切除用普通肠境是否痛?

扁平足的发病率为什么越来越高?

足踝专家曾参军:

足弓对于人体来说是脚(足部)的重要结构,它能够使足部富有弹性。而扁平足就是因为缺失了正常的足弓,但是其实并非所有足弓的缺失都是需要治疗的,其中儿童是扁平足的高发人群。

医学科普曾老师,曾医生的科普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为什么扁平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呢?主要的原因又以下的几种因素

1.遗传因素:

扁平足的发生与足底筋膜、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肌肉发育较差等因素存在关联,因此有先天及家族遗传的小孩子会比较容易得扁平足。

医学科普曾老师,曾医生的科普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.穿鞋不当:

如果孩子在一到四岁的时候穿鞋不当,穿一双不能对足弓进行承托的鞋、不合适的鞋及走路不良姿势等后天因素,都会增加得扁平足的几率。

3.过早走路:

医学科普曾老师,曾医生的科普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小孩子在9个月之前走路,容易会因为足弓尚未完全发育,造成负荷过大而引起扁平足,所以应该尽量让孩子满周岁后再走路。

4.先天性足骨畸形,先天性骨胳、肌肉的发育畸形的扁平足,出生前在母体子宫内***不良的内翻足,出生时的产伤导致脑瘫等都可以导致先天性足畸形。

结肠息肉切除用普通肠境是否痛?

不同患者做肠镜的体验也不完全相同。多数患者只是感觉有点儿肚子胀,想排便疼痛只发生在进镜困难的病例,比如肠道走行曲折或者有肠道㹧窄和肠道痉挛时。越是紧张的病人越容易出现疼痛的感觉,尽量放松会减轻不适。

目前很多医院肠镜检查也可以在麻醉医生参与下完成,镇静***过程对于患者来说舒适度会大大增加,***医生全程跟踪,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和痛苦感觉,“安全舒适”是无痛的代名词,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喜爱!

谢谢邀请!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做肠息肉切除的医生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很简单的。

这个问题平常也偶尔有粉丝提问,在这里一起科普一下。

先回答问题:部分息肉普通肠镜下切除是不会痛的。

接下去继续解答你们的疑问:

为什么不会痛?

为什么说绝大部分不会痛,而不是说全部?

先回答第一个问题:为什么不会痛?

其实认真观察体会生活就会有如下疑问?比如生活中吃了很烫的东西下去在嘴巴喉咙能明显感觉到痛,到了食道就不痛了,可能只是有点烧的感觉,如果很烫的食物到了胃里面就没感觉痛了。为什么很烫的食物到胃里面就没感觉了,是变得不烫了吗?显然不是。其实是因为口腔和胃支配的疼痛感觉神经不一样。其实胃和食管还是有被烫伤的,所以生活中不建议吃太烫的食物。

以下相对专业的解释,可能要认真看一下才大概看到懂,我已经尽量用通俗的话说了。

因为我们人生体的器官是有两套神经系统来支配的。一套是运动神经、一套是植物神经。我们人体皮肤、手脚、负责运动的肌肉都是由运动神经支配,运动神经对切割、挤压、捶打等会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。平时生活中就可以体验到:如果我们皮肤、肌肉被割伤、砍伤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觉。

结肠息肉有时候会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,特别是有家庭遗传史的人,比如父亲或者兄弟有结肠癌,你再发现了结肠息肉,就更要提防癌变。很多人为此通过肠镜切除了结肠息肉,并认为从此就可以平安无事了。事实上,结肠息肉是很容易复发的,息肉切除后并非就“万事大吉”,一定要定期检查,否则始终是结肠癌的高发因素。

研究发现,超过90%的结肠癌是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,从小息肉到大息肉再到重度不典型增生,乃至发展到原位癌、浸润性癌,这个恶变过程一般需要5~10年,也有少数病例进展更快。所以,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应及早做筛查

即便结肠息肉及时切除了,之后也并非“一劳永逸”,仍可能长出新的来,一般到75~80岁,息肉才会逐渐停止增长。一项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发现,65%~75%的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,将其再次切除后可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因此,已经查出结肠息肉的人群,即使已做过处理,也要定期做肠镜复查,以便复发时能及早发现、及时处理。

什么样的人,要注意结肠息肉呢?其中包括大便潜血试验阳性,父亲、兄弟有结直肠癌病史;长期的慢性腹泻、慢性便秘、黏液血便等都可视为结肠癌的高危“报警信号”。

建议50岁以上的人,无论男女、无论是否有症状、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,都应做一次结肠镜筛查结直肠癌,以便及时发现问题。如果肠镜检查中发现有结肠息肉,可以通过肠镜即刻切除,现在的肠镜可以做无痛的,通过***在没有痛苦的情形下就可以完成检查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医学科普曾老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医学科普曾老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。
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www.dprpw.com/post/34621.html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随机图文
    此处不必修改,程序自动调用!
最新留言